科研课题结题论文
计算机工程管理科学科研申请书
体育艺术科研立项申请书
电力电工科研课题申请书
中小学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申请书
护理护士保健职称课题
医学药学科研立项申请书
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申请书
经济管理研究项目计划书
档案图书馆科研立项申请书
水利交通工程论文代写代发表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
NSFC项目申请书代写
NSFC申请攻略申报书代写
代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项目标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政策
代写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问题研究
·医学临床 ·经济财会
·政治法律 ·教育体育
·文学艺术 ·计算机
·基础医学 ·药学生物
·建筑电气 ·语言文化
·工学工程 ·护理康复
·写作经验 ·格式范本
名称:研友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51643725@qq.com
地址:广东中山市孙文中路2号
网址: www.zzss8.com
商务QQ:51643725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案例范本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添加时间: 2016-9-6 10:51:5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237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立项申请书

课题名称: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选题依据,即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文献研究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和过程。

美国学者 J.R.Grander 的理论成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的研究从表面现象描述、归纳总结阶段向了理论探讨阶段,从片段性的汇总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过渡,他最先使用了数理分析的方法,从高校和企业的双边及互动的角度,对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著名学者 Eliezer Geisler 提出了跨越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关系的形成是参与双方在社会组织体系中的社会角色所反映的差异价值观所激发的,因此在组织文化、行为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会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合作进程,产学研合作的初始形成条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影响巨大;W.A.Fisher F.Bidault 则主攻微观项目层次,依靠现代厂商理论,探究在不完全的经济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他们的理论为以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了比较具体的依据;Thomas Moore(2000)对比分析了企业大学以及传统大学、咨询公司,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和咨询公司区分开来,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三者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相互关系[1]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类型和特点。

著名学者 S.GarrettTurpin.T 主要从宏观视角对校企合作办学创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所表现的不同特征[3]Barnes 通过交叉案例分析,研究了大学—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有效实施模型,Gibbons.M.团队对前辈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两种模型: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Bolton Robert 概括了产生产学研合作以来的各种类型;Bonaccorsi Piccaluga 建立了一个能够有效的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评价的科学模型,并提出了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产生重要作用的衡量指标[4]Eliezer G 建立了高校—企业合作研究中心从开始到最后独立的七阶段发展模型,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Jean-Louis 认为成功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共同的发展战略,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高市场潜力的专长技术和全球化的眼光。

(三)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因素。

国外众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汇集在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动力因素等方面,而对产学研合作支撑系统的关注较少。S.Siegel.DonaldAdman.DavidEatwater.LeanneN.Link.Albert 等人提出干扰大学和同企业之间的有效技术转移的最严重隔阂在于文化冲突、机构设置缺少灵活性、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以及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管理机制[5]AllenKathleen Tavlo.cyrus 在研究影响大学科研技术实现商业用途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体化网络环境来应对这一问题。ShmotakMarcusMaers 等经过调研,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拉动”理论,他们坚信企业能否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供求关系的市场反响是首要需要考察的对象[6]。如果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不存在竞争,则企业没有必要和 7  高学、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和科研技术革新。从这种观点看,联合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及其竞争。

国内文献研究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组织的合作,因此,双主体深度合作可运用现代组织融合理论来解释。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的观点,组织融合是将相互关联的不同组织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组织。而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有所区别,校企合作不同于校企合并,两大主体依然存在。因此,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制度、机构、专业知识、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一个依附于原组织的项目组织,该项目组织代表原组织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实现组织目标。

(二)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条件

1.方向一致的目标。目标的一致性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目标是指双主体融合而成的项目组织目标,基于双主体平等地位,必须保持双主体目标的平衡。尤其在当前校企合作促进阶段,设置项目目标时,应在公平公正原则下,最大限度考虑企业的组织目标。项目组织目标应兼容企业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企业目标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厂房投资的减少、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学校的目标包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

2.达成协作的愿望。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在组织融合过程中,多个具有不同需求的组织个体必须形成一个协作的系统,具备协作的意愿,才能使融合后新组织正常发展。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达成协作的愿望取决于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设计,校企合作原动力受共同目标的驱动力、双方利益的驱动力、外部环境的要求(政策、法规等)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动力机制时,要充分分析合作主体内在需求,通过机制的设计,引发内部推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持、指导与监督作用,政府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经费的扶持、师资的培养、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制定等,给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

3.有效的沟通。在组织融合的系统中,为保证各个组织个体具有方向一致的目标和达成协作的意愿,在各个组织个体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校企合作双主体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是校企合作长效、稳定的基本保障,其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基于双主体平等地位,建议引入第三方建立分层协调机制,第三方可以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沟通协调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层级:一是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层面的协调,二是学校与企业层面的协调,三是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内部沟通协调。

(三)双主体深度合作的内容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组织深度合作的进程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表层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机构合并、资源合并。二是中层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机制与制度的融合,资源重组。三是深度合作,主要表现为组织理念和组织文化的融合。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既遵循一般组织理论,也有其特殊性,双主体深度合作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组建校企合作执行机构、整合配置资源、融合体制制度、提升员工专业能力、校企文化的融合。融合的进程首先进行机构的组建和资源的整合,然后是体制制度的创新与融合,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最后是文化的融合。

研究意义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结合即“双主体”。校企主体关系就像太极图说中阴阳关系一样,每一方都在对方里面。也在自身里面。这是“双主体”关系的本质所在。“双主体”论对帮助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走出困境,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双主体”论使校企合作中校企主体关系理论研究推向深入。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种分属于不同的活动领域中的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它承认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统一,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学校发展促进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发展,双方互利互补。

“双主体”论基本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要求。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行为缺失,学校封闭办学.尤其是主体关系指向不明,致使校企合作止步不前。“双主体”在强调发挥学校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并不排斥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撬动作用,也不排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相反,在其作用下能促进政府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政府缺失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使封闭办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双主体”对突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具有现实意义。

“双主体”论有助于改变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营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推动企业参与的初始阶段,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有相当部分企业把参与职业教育看作损失是直接的,而得到的利益却是间接的。这就很难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双主体”在撬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前提下,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破解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具有实践价值。

2.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

研究对象

1、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与企业双方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为根本目标,在平等、互利、互惠和自愿的基础上,在寻求合理的合作方式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办学,就是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学校主动出击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的三位一体,互利多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体制机制。

2、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组织的合作,因此,双主体深度合作可运用现代组织融合理论来解释。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的观点,组织融合是将相互关联的不同组织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组织。而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有所区别,校企合作不同于校企合并,两大主体依然存在。因此,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制度、机构、专业知识、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一个依附于原组织的项目组织,该项目组织代表原组织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实现组织目标。

3、办学机制

办学机制是指办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机理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其作用方式。 健全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能够有效打破产学研之间体制机制的壁垒,破除高校与企业的隔阂,从而建立以政府牵头、以市场为主导的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健康运行。

4、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截止到2014年,学院设有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教学院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军事体育工作部等3个教学部。开设有9个专业大类的47个高职专科专业。

总体框架

1.        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创新理论、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现状,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2.        梳理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发展现状并从中总结出各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特点,得出值得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借鉴的成功经验

3.        在了解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教育的合作模式、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行了分析并提炼可以推广的经验;

4.        通过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基本要素和办学模式,建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国内类似院校健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等人才。 

重点难点

重点

1.组建执行机构。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适用项目管理理论,学校和企业通过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机构,由项目管理机构代表双主体对校企合作实施全过程管理。

2.整合配置资源。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先导工作是评估各方主体的现有资源,包括资源价值、资源使用状况、资源盈余和亏空情况、资源预期效益,确定各方存在的资源优势,然后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

3.制度融合与创新。根据校企合作目标,收集与分析双方的原有相关制度,充分兼顾原有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制度体系。

4.知识融合与提升。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工程师要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对于学校专任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锻炼;建立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在共同指导学生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组织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5.校企文化的交融。校企文化融合主要途径有建立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定期举行校企合作文化沙龙、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或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开展教学与生产、社会服务等。

难点

目前,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稳定性差;未能建立有效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对人力资源、资金及设备投入持谨慎态度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校企合作两大主体未能深度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两大组织功能和目标的差异性造成的,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教育,企业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效益,企业的目标是提高服务与产品质量,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由于功能与目标的不一致,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直接表现出双主体各行其政、貌合神离,校企合作的效率较差。因此,如何破解当前校企合作的困境实现深度合作,是一大难题。

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借鉴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成功经验和总结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为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主要途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并结合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国内普通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确保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各方在完善的办学机制保障下,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3.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本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必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对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的体制机制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建立健全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形成官产学研协同合力各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创新理论、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现状,在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内涵、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其次,梳理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并从中总结出各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特点,得出值得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整理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了解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所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教育的合作模式、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行了分析并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通过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基本要素和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等人才。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多种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注重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分析,着重吸收包括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1)文献研究法。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平台进行检索,以及人工查阅纸质书刊、期刊、文献等,收集整理关于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和产学研教育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汲取有益的经验。

3)系统分析法。通过对我国目前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模式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推广产学研合作。

4)个案访谈法

我们采取了实时实地调查和访谈,补足其它研究手法没有涉及的内容。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层管理领导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做好访谈提纲,了解基本情况,深入发掘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经验,最后进行综合分析,为后面的工作更全面奠定基础。

4.研究基础,包括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已经研究的项目

主要参考文献

1.         Thomas Moore. Executive Education What Corporations Need Today, and where Corporate Universities Can Source It. www.traininguniversity.com.

2.         Patrick Amit & Monica Belcourt(1999).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sses: avalue-creating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No.2:174-181.

3.         Eddie Blass. What’s In A Nam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University a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M]. HRDI4:2(2001): 153-172.

4.         Christopher Prince, Jim Stewart. Corporate University Analytical Framework[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2;21,9/10;ABI/INFORM Global: 794.

5.         Jeanne C. Meister. Corporate Universities [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8.

6.         Corporate University Xchange Report. Annual Survey Of Corporate University Future Direction [R]2002.

7.         张苏俊,王昕明-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二级学院运行模式探究《职业时空》-2014

8.         吴书安,沈家军,王欣-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融合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

9.         马红梅-校企双主体参与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教育教学论坛》-2012

10.     赵秋兰-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思考《教育探索》-2013

11.     吴冬才,王美燕-“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协议的法律解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12.     陈桂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

13.     曾琦斐-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理论思考《成人教育》–2015

14.     周奎,成建生,沈玲煜-“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5

15.     吴学仕,林章悦-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辩证探析《职教论坛》-2013

16.     赵秋兰,郝源,张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切入点思考《价值工程》-2012

17.     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5.创新之处;

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新渠道,创新合作方式

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理论,并根据各类调查整理的数据分析报告,研究现有国内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的优劣,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学校、企业深度合作的合作渠道,扩大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层面,增加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方式。

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配合高职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订单班的教学、实训模式,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真正实现“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优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订单式”培养的工作环节和方法。

6.预期成果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界对各类人才的标准都有所提升。而我国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传统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出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各类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可以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健全而完善的体制机制,确保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高校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与企业成熟的市场优势和实践便捷性充分结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健全的办学机制保障下,我国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能够帮助毕业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培养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社会实践中必备的素质。

研究成果去向

1)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2)研究报告提交给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3)研究成果通过研讨会与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不必填写;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成果应分开填写。

三、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和保障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团队结构

研究时间

资料设备

学校支持条件

四、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1

管理费

2

资料印刷费

3

会议差旅费

4

鉴定验收费

5

调查咨询费

6

其他

合计金额(元):

年度经费预算

2015

2016

2017

注:课题经费开支应符合《重庆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国家与重庆市相关规定。

五、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人申请课题时须由校内外具备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推荐人填写此栏推荐意见。)

第一推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单位:

第二推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单位: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高教课题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审核所填写内容是否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预期。)

高教课题管理部门公章

      

七、单位意见

(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八、专家评审意见

(课题研究的意义、可行性及预期成果取得的可能性,是否建议资助等)

                                                               评审人:           (签名)

                                                                             

                         

九、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意见

(是否同意推荐立项等)

学术委员会主任                签章

      

十、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意见

(是否同意立项资助)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申请书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填表说明:本表供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否则,一律不得进入评审程序。

活页A4纸双面印制单独装订,一般为8A4版面,可加页。

课题名称:                                              

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

3.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4.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5.创新之处: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6.预期成果: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文献研究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和过程。

美国学者 J.R.Grander 的理论成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的研究从表面现象描述、归纳总结阶段向了理论探讨阶段,从片段性的汇总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过渡,他最先使用了数理分析的方法,从高校和企业的双边及互动的角度,对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著名学者 Eliezer Geisler 提出了跨越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关系的形成是参与双方在社会组织体系中的社会角色所反映的差异价值观所激发的,因此在组织文化、行为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会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合作进程,产学研合作的初始形成条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影响巨大;W.A.Fisher F.Bidault 则主攻微观项目层次,依靠现代厂商理论,探究在不完全的经济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他们的理论为以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了比较具体的依据;Thomas Moore(2000)对比分析了企业大学以及传统大学、咨询公司,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和咨询公司区分开来,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三者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相互关系[1]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类型和特点。

著名学者 S.GarrettTurpin.T 主要从宏观视角对校企合作办学创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所表现的不同特征[3]Barnes 通过交叉案例分析,研究了大学—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有效实施模型,Gibbons.M.团队对前辈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两种模型: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Bolton Robert 概括了产生产学研合作以来的各种类型;Bonaccorsi Piccaluga 建立了一个能够有效的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评价的科学模型,并提出了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产生重要作用的衡量指标[4]Eliezer G 建立了高校—企业合作研究中心从开始到最后独立的七阶段发展模型,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Jean-Louis 认为成功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共同的发展战略,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高市场潜力的专长技术和全球化的眼光。

(三)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因素。

国外众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汇集在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动力因素等方面,而对产学研合作支撑系统的关注较少。S.Siegel.DonaldAdman.DavidEatwater.LeanneN.Link.Albert 等人提出干扰大学和同企业之间的有效技术转移的最严重隔阂在于文化冲突、机构设置缺少灵活性、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以及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管理机制[5]AllenKathleen Tavlo.cyrus 在研究影响大学科研技术实现商业用途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体化网络环境来应对这一问题。ShmotakMarcusMaers 等经过调研,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拉动”理论,他们坚信企业能否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供求关系的市场反响是首要需要考察的对象[6]。如果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不存在竞争,则企业没有必要和 7  高学、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和科研技术革新。从这种观点看,联合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及其竞争。

国内文献研究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组织的合作,因此,双主体深度合作可运用现代组织融合理论来解释。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的观点,组织融合是将相互关联的不同组织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组织。而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有所区别,校企合作不同于校企合并,两大主体依然存在。因此,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制度、机构、专业知识、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一个依附于原组织的项目组织,该项目组织代表原组织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实现组织目标。

(二)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条件

1.方向一致的目标。目标的一致性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目标是指双主体融合而成的项目组织目标,基于双主体平等地位,必须保持双主体目标的平衡。尤其在当前校企合作促进阶段,设置项目目标时,应在公平公正原则下,最大限度考虑企业的组织目标。项目组织目标应兼容企业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企业目标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厂房投资的减少、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学校的目标包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

2.达成协作的愿望。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在组织融合过程中,多个具有不同需求的组织个体必须形成一个协作的系统,具备协作的意愿,才能使融合后新组织正常发展。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达成协作的愿望取决于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设计,校企合作原动力受共同目标的驱动力、双方利益的驱动力、外部环境的要求(政策、法规等)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动力机制时,要充分分析合作主体内在需求,通过机制的设计,引发内部推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持、指导与监督作用,政府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经费的扶持、师资的培养、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制定等,给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

3.有效的沟通。在组织融合的系统中,为保证各个组织个体具有方向一致的目标和达成协作的意愿,在各个组织个体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校企合作双主体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是校企合作长效、稳定的基本保障,其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基于双主体平等地位,建议引入第三方建立分层协调机制,第三方可以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沟通协调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层级:一是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层面的协调,二是学校与企业层面的协调,三是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内部沟通协调。

(三)双主体深度合作的内容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组织深度合作的进程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表层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机构合并、资源合并。二是中层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机制与制度的融合,资源重组。三是深度合作,主要表现为组织理念和组织文化的融合。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既遵循一般组织理论,也有其特殊性,双主体深度合作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组建校企合作执行机构、整合配置资源、融合体制制度、提升员工专业能力、校企文化的融合。融合的进程首先进行机构的组建和资源的整合,然后是体制制度的创新与融合,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最后是文化的融合。

研究意义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结合即“双主体”。校企主体关系就像太极图说中阴阳关系一样,每一方都在对方里面。也在自身里面。这是“双主体”关系的本质所在。“双主体”论对帮助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走出困境,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双主体”论使校企合作中校企主体关系理论研究推向深入。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种分属于不同的活动领域中的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它承认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统一,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学校发展促进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发展,双方互利互补。

“双主体”论基本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要求。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行为缺失,学校封闭办学.尤其是主体关系指向不明,致使校企合作止步不前。“双主体”在强调发挥学校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并不排斥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撬动作用,也不排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相反,在其作用下能促进政府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政府缺失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使封闭办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双主体”对突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具有现实意义。

“双主体”论有助于改变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营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推动企业参与的初始阶段,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有相当部分企业把参与职业教育看作损失是直接的,而得到的利益却是间接的。这就很难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双主体”在撬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前提下,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破解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具有实践价值。

2.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

研究对象

1、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与企业双方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为根本目标,在平等、互利、互惠和自愿的基础上,在寻求合理的合作方式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办学,就是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学校主动出击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的三位一体,互利多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体制机制。

2、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组织的合作,因此,双主体深度合作可运用现代组织融合理论来解释。根据现代组织融合理论的观点,组织融合是将相互关联的不同组织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组织。而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概念有所区别,校企合作不同于校企合并,两大主体依然存在。因此,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制度、机构、专业知识、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一个依附于原组织的项目组织,该项目组织代表原组织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实现组织目标。

3、办学机制

办学机制是指办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机理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其作用方式。 健全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能够有效打破产学研之间体制机制的壁垒,破除高校与企业的隔阂,从而建立以政府牵头、以市场为主导的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健康运行。

4、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截止到2014年,学院设有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教学院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军事体育工作部等3个教学部。开设有9个专业大类的47个高职专科专业。

总体框架

5.        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创新理论、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现状,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6.        梳理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发展现状并从中总结出各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特点,得出值得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借鉴的成功经验

7.        在了解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教育的合作模式、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行了分析并提炼可以推广的经验;

8.        通过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基本要素和办学模式,建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国内类似院校健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等人才。 

重点难点

重点

1.组建执行机构。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适用项目管理理论,学校和企业通过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机构,由项目管理机构代表双主体对校企合作实施全过程管理。

2.整合配置资源。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先导工作是评估各方主体的现有资源,包括资源价值、资源使用状况、资源盈余和亏空情况、资源预期效益,确定各方存在的资源优势,然后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

3.制度融合与创新。根据校企合作目标,收集与分析双方的原有相关制度,充分兼顾原有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制度体系。

4.知识融合与提升。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工程师要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对于学校专任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锻炼;建立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在共同指导学生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组织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5.校企文化的交融。校企文化融合主要途径有建立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定期举行校企合作文化沙龙、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或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开展教学与生产、社会服务等。

难点

目前,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稳定性差;未能建立有效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对人力资源、资金及设备投入持谨慎态度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校企合作两大主体未能深度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两大组织功能和目标的差异性造成的,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教育,企业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效益,企业的目标是提高服务与产品质量,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由于功能与目标的不一致,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直接表现出双主体各行其政、貌合神离,校企合作的效率较差。因此,如何破解当前校企合作的困境实现深度合作,是一大难题。

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借鉴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成功经验和总结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为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主要途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并结合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国内普通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确保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各方在完善的办学机制保障下,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3.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本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必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对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的体制机制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建立健全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形成官产学研协同合力各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创新理论、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现状,在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内涵、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其次,梳理国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并从中总结出各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特点,得出值得我国合作办学发展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整理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了解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所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教育的合作模式、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行了分析并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通过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基本要素和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等人才。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多种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注重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分析,着重吸收包括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1)文献研究法。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平台进行检索,以及人工查阅纸质书刊、期刊、文献等,收集整理关于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和产学研教育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汲取有益的经验。

3)系统分析法。通过对我国目前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模式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推广产学研合作。

4)个案访谈法

我们采取了实时实地调查和访谈,补足其它研究手法没有涉及的内容。对重庆房地产职院(民办)、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层管理领导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做好访谈提纲,了解基本情况,深入发掘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经验,最后进行综合分析,为后面的工作更全面奠定基础。

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起止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2015.1-2015.4

前期准备工作,研究方案确定、设备调度、人员培训、选定研究对象(学校)、访谈设计

2015.5-2015.8

科研工作实施、文献研究,实地访谈,案例分析

2015.9-2016.1

小组讨论,阶段总结、阶段报告、案例分析,访谈,问卷收集

2016.2-2016.5

发放问卷,访谈,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小组讨论

2016.6-2016.9

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写作论文、科研工作报告

2016.10-2016.12

成果报告、申请结题、技术推广、论文发表

可行性

人力

物力

资金

4.研究基础,包括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核心观点

1.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适用项目管理理论,学校和企业通过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机构,由项目管理机构代表双主体对校企合作实施全过程管理。

2.双主体深度融合整合配置资源,具体形式如利用学校闲置的建筑物和企业闲置的设备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研发中心建成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产品研发中心;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等。通过资源整合与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放大资源整合的效应。

3.校企文化的融合是双主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也是双主体融合的最高境界,校企文化交融本质是组织文化的融合。

4.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制度的融合与创新。根据校企合作目标,收集与分析双方的原有相关制度,充分兼顾原有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制度体系。新制度制定的原则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度以学校现有管理制度为基础,充分考虑企业的特殊性,学校负责起草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研发或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以企业管理制度为主体,充分考虑学校的特殊性,由企业负责起草各项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8.     Thomas Moore. Executive Education What Corporations Need Today, and where Corporate Universities Can Source It. www.traininguniversity.com.

19.     Patrick Amit & Monica Belcourt(1999).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sses: avalue-creating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No.2:174-181.

20.     Eddie Blass. What’s In A Nam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University a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M]. HRDI4:2(2001): 153-172.

21.     Christopher Prince, Jim Stewart. Corporate University Analytical Framework[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2;21,9/10;ABI/INFORM Global: 794.

22.     Jeanne C. Meister. Corporate Universities [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8.

23.     Corporate University Xchange Report. Annual Survey Of Corporate University Future Direction [R]2002.

24.     张苏俊,王昕明-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二级学院运行模式探究《职业时空》-2014

25.     吴书安,沈家军,王欣-校企合作双主体深度融合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

26.     马红梅-校企双主体参与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教育教学论坛》-2012

27.     赵秋兰-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思考《教育探索》-2013

28.     吴冬才,王美燕-“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协议的法律解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9.     陈桂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

30.     曾琦斐-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理论思考《成人教育》–2015

31.     周奎,成建生,沈玲煜-“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5

32.     吴学仕,林章悦-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辩证探析《职教论坛》-2013

33.     赵秋兰,郝源,张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切入点思考《价值工程》-2012

34.     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5.创新之处;

学术思想创新

无论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经验,还是从我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历程来分析,不难发现,校企合作办学对学生的手脑配合能力、创新实践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的锻炼和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解决我国当前各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确保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

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落后于市场化发展进程的国情出发、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出发,从激发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出发,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合作办学机制进行理性思考与探索,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推动作用。

实践创新

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新渠道,创新合作方式

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理论,并根据各类调查整理的数据分析报告,研究现有国内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的优劣,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学校、企业深度合作的合作渠道,扩大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层面,增加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方式。

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配合高职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订单班的教学、实训模式,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真正实现“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优化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订单式”培养的工作环节和方法。

6.预期成果

本课题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可以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健全而完善的体制机制,确保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高校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与企业成熟的市场优势和实践便捷性充分结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健全的办学机制保障下,我国的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办学能够帮助毕业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培养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社会实践中必备的素质。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界对各类人才的标准都有所提升。而我国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传统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出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各类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资料,预期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去向

1)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2)研究报告提交给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3)研究成果通过研讨会与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关于研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13 中山研友工作室 ZZSS8.COM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3
  • 物理类核心期刊投稿邮箱网址
  • 研究成果的运用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 电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足部慢性溃疡护理
  • 基于SPOC平台的问题牵引式教学法在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有效大全最新)
  • 腰硬联合麻醉用羟乙基淀粉扩容与用复方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
  • 睾丸鞘膜切除翻转术中缓慢放出睾丸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