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论文
计算机工程管理科学科研申请书
体育艺术科研立项申请书
电力电工科研课题申请书
中小学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申请书
护理护士保健职称课题
医学药学科研立项申请书
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申请书
经济管理研究项目计划书
档案图书馆科研立项申请书
水利交通工程论文代写代发表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
NSFC项目申请书代写
NSFC申请攻略申报书代写
代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项目标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政策
代写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问题研究
·医学临床 ·经济财会
·政治法律 ·教育体育
·文学艺术 ·计算机
·基础医学 ·药学生物
·建筑电气 ·语言文化
·工学工程 ·护理康复
·写作经验 ·格式范本
名称:研友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51643725@qq.com
地址:广东中山市孙文中路2号
网址: www.zzss8.com
商务QQ:51643725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文学艺术
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的中国美学
添加时间: 2015-4-15 19:07:34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844

 

李新市`

 [摘要]“审美无功利”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缺陷。关于审美的无功利特性和有功利特性,应准确表述如下: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既具有显性状态下的无功利,又具有隐性状态下的有功利;从社会视角的客观情形而言,审美具有明确的系统功利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的最为深厚的土壤和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审美之根,要密切关注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要致力于协调人民群众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要积极地回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服务,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诸多生存样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关照,要使审美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促进社会美的创造。

[关键词]人民群众;中国梦;社会实践;中国美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我们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做了形象而富于凝聚力和激励作用的阐释:201211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靠实干,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举国上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的形势,实现“中国梦”的航船已经启程,中国美学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发挥作用,这不仅关系到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美学是置身其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还是旁若观火,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中国美学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种主要观点

长期以来,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中国美学美育势弱,已经成了圈内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这与中国美学远离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疏离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状,与一种美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审美无功利”观点。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每一个人必须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也不例外,“审美无功利”观偏偏让学者们远离现实,不去为现实服务,这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洪流相悖。我们不妨从“审美无功利”这一理论观点的可信度谈起。

(一)中国美学史上“审美无功利”说的代表

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庄子第一个提出“审美无功利”思想。他认为,受制于外物的功利的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超出了功利的精神愉快才是最可宝贵的。人要摆脱“物累”,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就不能把物当作满足功利欲望、可以占有的对象去看待,而是要“与物为春”(《庄子·德充符》),“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庄子抱持一种超逸型的人格范式,[1]尽管庄子不是在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探讨“审美无功利”问题,但他的这方面的思想仍渗透到后人直至今日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中,对于我国美学美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仍有负面影响,中国的美学美育工作者据此不敢理直气壮地走向田野和厂房车间,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的建设实践服务。

(二)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无功利”说的代表

在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审美无功利”命题并将其提到审美鉴赏“第一契机”高度的,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2]很明显,这里的“鉴赏”即审美。康德认为,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才是审美的愉快。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康德的这一命题对西方美学乃至中国当代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美学美育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二、把“审美无功利”绝对化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形

既然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史上都有“审美无功利”思想,而且他们的观点在学术流变的过程中又产生过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领域,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这种“审美无功利”思想的正确与否作些探讨。

(一)确切地说应该是审美活动的主观方面无明显的功利目的

从审美活动的主观方面来看,不难理解,审美与实用、与道德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明显的区分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体现出自身无明显的功利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隐含的或深层次的功利目的。从审美活动的主观方面来看,即是说,对于主体而言,具有明显的无目的又合目的性的特点,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反明显功利又追求深层次功利的特点,比如,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此情此景并无直接的功利目的,主体看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形式的美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功名、利益,然而主体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美,促进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通过社会审美,净化了心灵,强化了向善向美意识,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提升。对于审美主体,这种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具有意义、富有价值的。简言之,我们从审美主体的视角进行分析,主体没有明显的、表象性的功利目的,然而,隐含的功利目的还是存在的,通过审美,主体获得的益处还是能够体味到的。

(二)在客观上审美活动对整个社会仍然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如果我们从审美现象的客观方面思考问题,则情形就不一样了:审美活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这种审美活动要承担社会系统分派给它相应的社会教化功能。比如,社会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要求是要通过自然的人化,使之更美,更适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对人们的社会审美活动也有客观上的要求:通过这种审美活动,在社会上复制出更多的社会美好事物,促进社会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否则,这种审美活动在社会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审美活动因此在客观上表现出功利色彩。

我们看到,由于上述两种立论分别处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审美无功利”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着以偏盖全的严重缺陷。笔者认为,对于审美的无功利特性和有功利特性应准确表述如下: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既具有显性状态下的无功利,又具有隐性状态下的有功利,这是其一;其二是从社会视角的客观情形而言,审美具有明确的系统功利性,即是说,审美在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过程中,必须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由此可见,审美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美学美育研究的最为深厚的土壤

中国美学美育势弱,恐怕是圈内人所共知的事实,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仍然抱持“审美无功利”的陈旧观念,认为中国美学美育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违“审美无功利”的古训,殊不知这种观点本身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重大缺陷。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正努力奋斗,这已成为我们伟大时代的最强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公开声称,马克思主义是以解决人民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出场的。不为现实服务,早已被马克思嘲笑为“经院哲学”,是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

关于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坚持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美的客观社会性是美的基本特征,[4]是由实践的客观社会性决定的。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赖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当前,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地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他们的高尚思想,顽强斗志、丰富情感构成了社会美的主要内容。社会美是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彰显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具有实在性、明确性、稳定性特点。社会美侧重于内容美,以内容取胜,人的灵魂美决定人的仪表美。我们还须注意,虽然社会美侧重于内容,但也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社会美是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的。我们说社会美不同于自然美,还在于它直接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服务。社会美的首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宣传、弘扬社会美,能够教育、激励人们趋向于心灵美,社会美能够美化生活,端正党风,民风,可以以正怯邪,以廉驱腐,弘扬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机勃勃。

自然美是现实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田野园林等等。自然界之所为美,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先人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造就了自然的人化和历史的积淀,使一定的自然物质基础与一定的自然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如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变化、统一、雄伟、幽深、秀丽、奇特、开阔、险峻等等;还有,一定的自然性能如生长、发展、变化等,是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自然美的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形状美、色彩美、声响美、流动美等等,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与自然发生了密切联系,被人们所熟悉、习惯、掌握、运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有用、有利、有益的效果后,逐渐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大自然丰富的自然美,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享受。自然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方面、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上情形可以看出,美和审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的最为深厚的土壤和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审美无功利”硬是要美学美育工作者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活动相联系,谈一些与群众实践活动相疏离的关于美的理论,这样的研究,难怪被人们称之为一群自鸣得意的人躲在象牙塔里的手淫呢!

四、面对“中国梦”的宏伟理想中国美学应积极行动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历来主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为实践服务,在当前,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要走出书斋,走下讲坛,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具体地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中国美学研究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审美之根

信仰是美学美育的生命之根。[5]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如果抱持“审美无功利”的过时的、错误的观念,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当下中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审美现代化相互交织并日趋融合的过程中,美学美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坚持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就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理解美学美育,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审美新动向,注意人的生存方式的新变化新发展,要不断地将现实的审美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有效地开发现实的社会美资源,既要注意作为事实性的美的研究,也要注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发展新趋势进行密切的跟踪研究。要不断地加强完善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研究。感性审美首先是一种物质感性,以物质为基础;审美感性又是一种微观的、具体的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意味着特殊性、具体性,是人类精神现象学中最直接、最具体的环节。所以,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之根,只有不断地强化这样的信仰,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同伟大的“中国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进入广大人民生活的微观的、具体的领域,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二)中国美学研究要密切关注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变化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下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且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而美好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当前的最大的空间特点是,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美的规范、美的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社会良性运转、昂首向既定目标迈进的重要条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和自然一样,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好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以审美的态度去维护和优化,当美学美育工作者展示社会富有震撼力的美好事物的时候,就是在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是要将审美活动引入社会,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焕发出美的光辉,这对优化我国的自然、人文环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还须注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客观标准的。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讴歌人民群众,满足其向善向美的要求,凡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相互谦让,相互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激励、相互支援的,都应当受到崇敬和赞誉,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美好的关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以自己学科特有的优势加以展示和弘扬。

(三)中国美学研究要致力于协调人民群众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当下中国的美学美育工作者要善于深入田野和工厂车间,要致力于发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且要通过发挥学科的优势,致力于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内在美是人的美的主要的决定方面,内在美影响和规定外在美;人的外在美是人的内在精神美的外化,是它的感性形式,人的美既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也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努力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统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美学美育工作者必须既注重对人的内在美的研究,也关注人的外在美即形式美的新变化、新趋势,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精神境界在新的起点上达到新的跃升。美学美育工作者要通过大力弘扬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社会美,优化社会秩序,进一步增强人的综合素质,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美的主人,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深入的社会审美教育,使各种审美主体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心灵中,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培育向善向美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在社会交往中,处处彰显时代美赋予的品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无数美的事物。

(四)要积极地回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为群众服务

中国美学美育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理应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热潮中,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美学美育建设。美学美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审美的方式去启迪大众,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要大力宣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社会美好事物,使人民群众更能感受到我们伟大时代人性的美好,道德境界的崇高。要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致力于解决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美学美育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的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满怀热情地走向田野,走向厂房车间,与工人农民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才能使其敞开心扉,才能知道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美学美育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直观形象的、富有震撼力和针对性的美好形象的广泛宣传,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化解心田的疑团,实现美的境界的提升。要使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在物质家园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家园建设的同步发展。

(五)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诸多生存样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关照

中国国情的最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我们要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问题。中国美学美育研究理应在这方面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诸多生存样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关照:“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6]美学美育研究,要密切关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美学美育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研究的关注点要前移,要从影响人的心灵变量的崭新视角开展当代中国美学美育研究,由鼓励人们开展一般的外在表现型审美活动如唱歌、跳舞等向开展内心审美活动转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审美活动向心灵审美化的方向发展。要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发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向善向美的素材,把美学理论研究与社会进步密切地联系起来,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服务。

(六)中国美学研究要把促进社会美的创造作为一项重要职责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并不是孤立物的静止面的一种属性,美与人的存在方式是密不可分的,[7]美根源于人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存在方式。“美”是人对客观世界存在物的一种关系,即审美关系,美是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世界又改造自己的一种重要成果。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才对客观世界建立起了实践关系,同时也建立起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一方面,劳动作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源的手段,是一种具有直接功利目的的实践活动,一项预期劳动成果的完成,能使人们得到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善”的满足;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由于不断地认识、深化和科学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的行为成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不断地趋向统一的活动,成了发展美的尺度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即创造美的活动,特别是创造现实美的活动。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劳动生产过程中,自然经过了“人化”,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自然具有了为人服务的意义,即为社会服务的意义;同时,人也改变了自己,使自己成了社会的人,不断地提高了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不断地增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肯定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就是美的创造。人类在劳动中体现了自身的智慧、才能、勇敢、灵巧、坚毅等优秀品质,这些都是人类美的特征的充分体现,人们在充分地彰显这些特征的时候,也体现到了创造带来的幸福和美感。“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主客体统一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特点,以自己独特的形象、直观和富有震撼力的方式,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和劳动创造的生动形象,为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创造潜能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观以上情形可以看出,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都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在这种人化的过程中,人不仅改造了自然的形态,而且实现了人自身的目的。因此,自然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且也灌注了人的精神。“美”在于发现,对自然的美的发现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发现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坦率地说,笔者并不反对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探究中外历史上的审美现象和思想,但是必须注意,中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以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出场的,如果一味地研究中外历史上的美学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美学思想,抱持“审美无功利”的过时观念,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还须注意,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在生产实践中,就能够以超然的态度从自然中解脱出来,还能够从自然的必然规律中解放出来,进行更高境界的思维、实践和创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的人化,是人对于自然的解放。人对社会美的创造活动直接依赖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服务于物质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笔者通过以上铺叙意在从理论上和用客观事实说明,全体中国人民正在万众一心,为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的宏伟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美学美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理应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不是隔岸观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为现实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62.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7.

[3] 张江南、王慧.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6.71.

[4]黄德志、梅宝树等.美学入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29.

[5] 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4[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11.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3.

[7] 李峰、吕卫东.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87.



 [作者简介] 李新市(1958—),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县人,军事学博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心理教研室副教授,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关于研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13 中山研友工作室 ZZSS8.COM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3
  • 物理类核心期刊投稿邮箱网址
  • 研究成果的运用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 电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足部慢性溃疡护理
  • 基于SPOC平台的问题牵引式教学法在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有效大全最新)
  • 腰硬联合麻醉用羟乙基淀粉扩容与用复方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
  • 睾丸鞘膜切除翻转术中缓慢放出睾丸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