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论文
计算机工程管理科学科研申请书
体育艺术科研立项申请书
电力电工科研课题申请书
中小学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申请书
护理护士保健职称课题
医学药学科研立项申请书
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申请书
经济管理研究项目计划书
档案图书馆科研立项申请书
水利交通工程论文代写代发表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
NSFC项目申请书代写
NSFC申请攻略申报书代写
代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项目标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政策
代写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问题研究
·医学临床 ·经济财会
·政治法律 ·教育体育
·文学艺术 ·计算机
·基础医学 ·药学生物
·建筑电气 ·语言文化
·工学工程 ·护理康复
·写作经验 ·格式范本
名称:研友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51643725@qq.com
地址:广东中山市孙文中路2号
网址: www.zzss8.com
商务QQ:51643725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教育体育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添加时间: 2017-9-25 10:18:3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490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周继霞1 苏维词12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2.贵州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

摘要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是以大农业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项目。本文以重庆主城区的朝天门为中心作了三层环城游憩带,分析了重庆环城游憩带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并选择了评价因子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客观评价,据此又进一步对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字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1 前言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但大规模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如1987年克罗地亚学者CvjeticaninVladimin分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1996年澳大利亚的Claire Holsinger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相对而言,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学刊》上才相继刊登了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章。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3]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凭借地缘的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适应了城市人短途旅行的需要,成为人们双休日旅游的首选。特大城市周边逐步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专业称为“环城游憩带”。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这种新兴旅游形式整合了乡村资源,既满足了当代人们休闲的需要,又切合了当今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热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10%。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游客200万,其中2001年游客在法国乡村地区的旅游消费达140亿欧元,相当于法国国内旅游开支的19.2%[4]据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了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400亿元人民币[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庆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典型区域,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天然的、已开发和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庆主城的南岸区2002年“农家乐”就接待游人360多万,收入28亿多元[6],成为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乡村旅游势头良好,但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发展阶段及模式、驱动力分析、管理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评价方面研究较少,据此笔者认为研究重庆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重庆环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层次状况

2.1 环城游憩带的理论引入

环城游憩带理论的思想起源于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华(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由Patrick Abercrombie19431947年间编制的英国大伦敦规划将城市由内而外分为4个圈层,圈内有森林、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场所。1999年,吴必虎在研究上海郊区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认为ReBAM实际上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7]

2.2 重庆环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状况

ReBAM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城市郊区游憩活动空间。这里笔者把环城游憩带和郊区笼统地当作同一地段。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领辖40个区县,总面积为8.24km2,呈组团式分布[6]。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分别以每个组团为中心做环城游憩带,而是以朝天门为中心,分别以距朝天门半小时、1小时、2小时的距离做了三层环城游憩带,并标注出乡村旅游地在此游憩带上的分布。见图1

1 重庆环城游憩带及在此的乡村旅游地的分布状况

3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3.1 大城市与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04年末,重庆全市户籍人口为3144.23万人,常住人口2770.98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05.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5%,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2000年的城镇化水平。(北京、天津、上海分别为68.7%58.4%74.6%[8]这种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为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的客观条件。

3.2 主城区作为稳定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

2006年重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上年增长11.9%。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主城区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强。截至2006年末,重庆主城九区人口达645.51万。而到2006都市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1.09亿元,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9]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2001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570元,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9],消费水平较高。

3)居民短暂休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的度假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时尚旅游的兴起,乡村度假旅游也将能为更多的中、低层消费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

3.3 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培育与发展必然要求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作为支撑,要求资源具有可塑性,即根据旅游产品设计或旅游需求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重庆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位于环城游憩带的近郊和远郊。市区近郊有南、北温泉和避暑胜地缙云山、南山等;远郊有江津四面山森林风光、万盛渝南石林、武隆芙蓉洞、仙女山高山草原、南川金佛山森林公园。

 

2 重庆主要资源分布图

3.4 良好的可进入性

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由于重庆市境内多山地、丘陵,交通多有不便。为改变城乡山区出行难的“瓶颈”问题,政府提出了“八小时重庆”和“半小时城区”的交通概念,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成渝(重庆一成都)、渝黔(重庆一贵阳)、渝武(重庆一四川武胜)、遂渝(重庆—遂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湘渝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城区内修建了长江、嘉陵江沿江大道和贯通全市的高等级公路。崎岖的山路,今已变通途,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见图3

3 重庆市主城区总体规划图交通规划

Fig.2 Chongqing host city overall planning Drawing——transportation plan

资料来源:旅行家天堂

3.5 政策条件

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发展必然要牵涉到旅游、土地、林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有一套好的服务政策,是推动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各种支农惠农服务相继出台,旅游部门及时制定了多种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星评服务。很多地区的“农家乐”都参加旅游部门的星级评定。

4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4.1 评价因子的选择

根据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市场区位、旅游资源价值、地理区位作为评价的三个决定因子。

4.1.1 市场区位因子

市场区位就是指乡村旅游地与主城区客源市场的位置关系,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及可达性来进行评价。乡村旅游地距主城区5O100 km,公路交通时间在1h范围内则为较优区位;乡村旅游地距主城区100200 km,公路交通时间在12h范围内则为一般区位;乡村旅游地距大中城市200300 km,公路交通时间在2h以上则为较差区位。

4.1.2 旅游资源价值

资源价值是指乡村旅游开发所依托的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价值。从资源的美学价值、康娱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环境容量和舒适性六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我们将综合评分的最高值设定为10,综合评分≥7则为具较高价值的资源,≤3的为较低价值的资源。中间分值为一般性旅游资源。

4.1.3 地理区位条件

地理区位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方面,乡村旅游地是否位于某一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地)周围,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地是否处于某一旅游热线上。我们认为,二者兼具的地理区位为优势区位,只具其一的区位为一般区位,两者都不具备的区位为劣势区位。

4.2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结果

4.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用M表示市场区位。R表示资源价值,T表示旅游区位,分别用123,代表“优”、“一般”和“差”三种状态,则其三项距阵形式为:

结合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区位相对固定的特征(主要是针对主城区居民),我们主要从市场区位出发。对组合中的五个评价类型进行分析。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部分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

市场区位

资源价值

地理区位

1、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乡村旅游地

+++

+++

+++

2、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乡村旅游地

+++

++

+++

3、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的乡村旅游地

+++

+++

++

4、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乡村旅游地

+++

++

++

5、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乡村旅游地

+++

+

+

注:+++ 为优 ++ 为一般 + 为差

4.2.2 评价结果

4.2.2.1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乡村旅游地

(1)这类乡村旅游区旅游资源分布、客源分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和客源双重优势的同时还具备良性的旅游聚集效应,是乡村旅游开发最理想的地区。它地处于主城区的近郊区,与主城区有便捷的交通方式相连接,处在主城区周边半小时游憩带内,此外还有公共交通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例如在第一层游憩带上分布的乡村旅游地如缙云山的金果园和南山的“泉水鸡”一条街。

2)这类乡村旅游地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既要考虑市民享受乡村生活的休闲需要,也要照顾外地游客欣赏风光、体验异地文化的“观光”需求;既要健全平日旅游接待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要做好应对周末、黄金周等旅游高峰的准备。由于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应该采取多变的产品战略来争取市场。

4.2.2.2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乡村旅游地

(1)这类乡村旅游地的特点是具备客源和交通便利,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相互提携,形成较优的旅游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该旅游资源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一般,具有可替代性。例如在第二层游憩带上分布的江津,距四面山景区79公里,应该充分利用四面山的优势,充分争取旅游团队停留用餐、购物、参观的节点。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应着眼于本地市场即主城区居民。借助周边景区、景点来进行市场营销,采取灵活的公关策略,与景区景点、旅行社搭成联合发展的协议,共同发展。由于不可能推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系列,就要求这类乡村旅游地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时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营造乡村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乡村生活的完美体验。此类型乡村旅游地有可能成为著名景区线路上的一个节点,因此可以在餐饮、民间工艺制作、农场直销店等方面策划项目。

4.2.2.3 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的乡村旅游地

   (1)这类乡村旅游地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在客源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交通状况。一般这类旅游地都在风景名胜区或者旅游热点的郊区,可以增加区间交通工具,例如观光车、小型旅游巴士等,增强地区的可进入性。例如武隆的双河乡,因为境内有仙女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双河乡应该继续开展除烤全羊、骑马、射箭外的其他旅游项目,从而延迟游客停留时间。

(2)此外,还要深度开发有特色丰富的旅游产品,大力气组织其生产。旅游商品很多都是小商品,但是却有大市场。例如谭木匠,就是很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2.2.4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乡村旅游地

(1)这类乡村旅游地在客源相对固定与集中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价值不高,没有强烈吸引游客的相异性。地理位置也离主城区相对较远,不在风景名胜区或旅游热线上的近郊。旅游资源仅可以吸引本地的居民,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在当地有一定的盛名。

(2)建议在有多余资金而且其他地区地理位置较之更差的情况下,可以发展此类型地区。主要可以通过人造旅游景观吸引主城区居民,但是此种人造旅游景观要个性鲜明,并且要有很强势的宣传与促销。例如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气候等条件实施大规模、高科技的农业观光园。

4.2.2.5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乡村旅游地

这一模式的乡村旅游资源比较贫乏,资源特色不突出,而且独立于风景名胜区或旅游热线之外。不能和其它旅游项目形成互动。唯一的优势还是市场。市场的需求就成为此种乡村旅游区生存和发展的指针。这一模式在城市近郊或是城中村的旅游发展中较为常见。由于需要市场的介入,所以必须要有优惠灵活的政策进行配套。重庆市渝北区鹿山村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5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5.1 按重庆环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分层次开发

一方面,重庆市环城游憩带上的乡村旅游地与游憩带上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一起环绕城市不连续分布。但是根据就近原则,相对于主城区居民来讲,处在环城游憩带的第一环带内的乡村旅游地是最大的游憩地,在市民出游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当长的时间内本地的城市游客都会集中在第一环带上。因此,现阶段应把第一环带的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开发。同时,对第二环带和第三环带的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地区予以重点保护,作为将来开发乡村旅游的后背区域。另一方面,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特大城市,城市周围的高速公路网发达,随着主城八小时的实现,处在第二和第三环带的乡村旅游地势必如雨后春笋一样,为整个环城游憩带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发展势头。

5.2 与周边旅游热点连动开发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增强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因此在著名旅游景点附近可以开发乡村旅游,例如歌乐山,因为歌乐山上有著名的两大历史古迹白公馆和渣滓洞,所以在歌乐山上还可以开发农家乐等一些形式的乡村旅游,延长游客在此的停留时间。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不同旅游资源在一地集聚产生的吸引力放大效应,吸引主城区居民。

5.3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多样性

     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古朴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例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村落可开发为“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还要增加科技含量,创造出千奇百怪的农业自然景观,如对自然灾害进行模拟演示。还可以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开发地方风味小吃。

5.4 保护乡村原生态

乡野文化是乡村旅游最有生命力的卖点。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近郊乡村文化会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消弱,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保护和营造乡村文化是可行的。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地发展主体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和行业规范,自觉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居民服饰、饮食、居民建筑外观等应体现乡村风格,并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

5.5 政府制定规划,进行引导管理,维护乡村旅游地形象。

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一家一户的利益。这就是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为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旅游地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政府当前最需要的工作就是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5.6 走产业化道路,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品牌的打造还须强化景区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成都龙泉驿的乡村旅游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其以龙泉山脉为生态环境为“绿色屏障”,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带动水果的销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评价等作了初步分析。但是,重庆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品粗燥加工、粗放经营明显,乡村旅游消费呈现出初级化,食宿设施落后,资金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发展也是如此。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来探讨这一课题扶持和推动这项前景广阔的工程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Frederick·Martha: Rural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3,7.2,May.

[3]李丰生.阳朔乡村旅游规模化开发探讨[J].经济地理,2005,(3):261.

[4]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78

[5]资料来源:http://www.visitbeijing.com.cn/lyzx/lykb/74317.htm.

[6]杨雁.重庆乡村旅游开发散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2003,12:114.

[7]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8]杨雁.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2002,10:27.

[9]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4.

[8]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9]重庆经济信息网.http://www.cq.cei.gov.cn

[10]张宇.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建议[J].重庆社会主义义学院学报,2006,4:77.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aisal of Rural Tourism in Chongqing ReBAM

Zhou Jixia1Su Weici12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2.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The rur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is one kind of quite novel traveling form, its market demand is rising with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s acceler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s change. It is a special traveling project with depending on agricultur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ree ReBAM by Chaotianmen for center, analyses the condition of rural tourism inChongqing ReBAM and appraises rural tourism with choosing appraisal factor. At last, it proposes suggestion and opinion on rural touris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BAM,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aisa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61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XYJ617)\贵州省省长基金(黔省专人字(2006)072)\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黔科基合计2006(096))

作者简介:周继霞(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E-maillanye804@sina.com  Tel13996406424 邮编:400047

关于研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13 中山研友工作室 ZZSS8.COM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3
  • 物理类核心期刊投稿邮箱网址
  • 研究成果的运用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 电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足部慢性溃疡护理
  • 基于SPOC平台的问题牵引式教学法在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有效大全最新)
  • 腰硬联合麻醉用羟乙基淀粉扩容与用复方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
  • 睾丸鞘膜切除翻转术中缓慢放出睾丸鞘膜